湄公河受到威脅

直到 1980 年代,湄公河從海拔 4,900 米的西藏源頭自由流淌 5,100 公里,流入越南海岸,最終注入南海。

直到1980世紀4,900年代,湄公河從海拔5,100米的西藏源頭自由流淌475公里,到達越南海岸,最後注入南海。 湄公河是世界第十二長的河流,也是第八或第十大河流,每年排放水量為 44 億立方米。 過去和現在都經過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它是東南亞最長的河流,但 XNUMX% 的河道在中國,這一事實對其生態和治理相關問題至關重要。

1980 年,不僅河道上沒有水壩,而且由於位於柬埔寨和老撾邊境上方的孔瀑布的巨大屏障,河流的大部分不能用於大規模的長途航行。反复激流和障礙,標誌著它在老撾和中國的路線。 的確,毫不誇張地說,1980 年湄公河的整體物理形態與 1866 年法國湄公河探險隊從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沿河逆流而上到達雲南南部景洪時的現狀相比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1867. 這是第一個
歐洲探險隊從越南南部到中國探索湄公河,並繪製了一張准確的路線地圖。

自 2003 年以來,中國以下湄公河特徵的最重大變化與航行有關。 繼本世紀初開始的一項清除湄公河障礙物的重大計劃之後,現在雲南南部和泰國北部河港清盛之間存在定期航行服務。 目前尚不清楚推廣這些許可概念並開展相關工作的中國人是否仍希望按照他們之前的計劃進一步發展沿河下游的航行。 迄今為止,航行許可對環境的影響是有限的。

湄公河在湄公河下游盆地(LMB)國家: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緬甸不在流域內)。 在所有四個 LMB 國家,湄公河都是灌溉來源。 在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每年的洪水和退卻模式確保該地區農業對國家 GDP 的貢獻超過 50%。 對於所有四個 LMB 國家,湄公河及其相關係統,特別是柬埔寨的大湖(洞里薩湖),是豐富的魚類來源,每年的漁獲價值保守估計為 2 億美元。 柬埔寨人口年動物蛋白消費量的 70% 以上來自河流中的魚類。 湄公河 10% 的魚類是洄游性的,其中一些在產卵和成年之間旅行了數百公里。 總體而言,生活在 LMB 的 XNUMX 人中有 XNUMX 人依賴河流維持生計,無論是在河流中捕獲的野生魚類,還是通過大型和小型農業和園藝。

自 1980 年代以來,中國在雲南省的大壩建設計劃穩步改變了河流的性質。 自 1980 年到 2004 年以來,河道上發生的重要變化在洛伊研究所的論文《處於危險中的河流:湄公河和東南亞的水資源政治》中進行了概述。 2010 年,三座水電大壩已經投入運營,另外兩座超大型水壩正在建設中,預計於 2012 年和 2017 年完工。計劃至少再建造兩座水壩,到 2030 年,可能會有七座水壩“級聯”雲南。 甚至在該日期之前,通過五座大壩的投入使用,中國將能夠調節河流的流量,減少雨季的洪水,並提高旱季的河流水位。 在建造大壩時,中國在沒有諮詢下游鄰國的情況下採取了行動。 儘管迄今為止建造的大壩的影響是有限的,但正如下文所討論的那樣,這將在十年內發生變化。

因為儘管中國迄今已建成的水壩和清河助航的環境成本有限,但一旦中國有五座水壩投入運營,這種狀況將會改變。 如果在中國以下擬建的主流大壩建成,中國大壩的成本將被放大。

即使中國以下的主流上沒有修建水壩,一旦水壩被用來控制河流的流量,它所致力於的梯級最終將對湄公河的功能產生嚴重影響。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梯級將: 改變河流的水文狀況,從而改變當前的“洪水脈衝”,河流每年有規律的漲落,這對產卵和遷徙的時間起著重要作用圖案。 這對於柬埔寨的洞里薩河來說尤其重要,但也會對整個河道產生影響; 阻止沉積物順流而下,這對於在被河流淹沒的農業地區沉積養分以及促進魚類洄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該河50%以上的沉積物來自中國; 至少在最初會通過限制洪水的數量來造成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柬埔寨和越南; 並導致河岸侵蝕。擬議在中國以下修建水壩

因此,中國的水壩建設計劃已經足夠令人擔憂,但擬議中的新主流水壩將帶來更嚴重的擔憂。 與中國發生的情況相反,直到最近,中國還沒有在湄公河幹流上修建水壩的明確計劃。 這種情況在過去三年裡發生了變化。 已為 11 座擬建水壩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其中 XNUMX 座位於老撾;XNUMX 座位於老撾; 老撾和泰國之間有兩個; 還有兩個在柬埔寨。 擬議中的水壩得到了外國私人資本或中國國有企業的支持。 柬埔寨和老撾的政府保密意味著很難判斷這些擬議的水壩中哪些(如果有的話)會真正建成。 人們的注意力和關注集中在兩個地點:老撾南部孔瀑布的唐沙洪和柬埔寨東北部的桑博爾。 引起這種關注的原因是,如果修建這些水壩將阻止魚類洄游,而魚類洄游對於確保老撾和柬埔寨的糧食供應至關重要。

那些建在上游更高地點的水壩將對魚類資源造成的損害最小,但如果目前看來可能,最有可能建造的水壩將在 Don Sahong 和 Sambor,那麼魚類資源的成本可能會非常嚴重。 這是因為一致的專家意見認為,如果建造這些大壩,沒有辦法減輕魚類洄游的阻礙。 對於湄公河的魚類及其洄游模式所涉及的非常大的生物量,建議的可能緩解形式(魚梯、魚升降機和替代魚道)均不可行。 1990 年代,泰國湄公河支流之一的 Pak Mun 大壩曾嘗試過魚梯,但失敗了。

為什麼老撾和柬埔寨政府考慮修建水壩,這似乎肯定會對兩國人民的糧食安全產生毀滅性影響? 答案很複雜,包括以下一些內容(a)某些級別的政府缺乏知識(b)準備忽視現有信息,因為這些信息可能不准確(c)相信或堅信捕魚是“水力發電是“老式的” ,而水力發電是“現代的”。 就柬埔寨而言,特別是在桑博爾擬議的大壩方面,一家中國公司正在尋求建造大壩的事實提出了洪森總理不准備冒犯這個已成為柬埔寨最大援助國的國家的可能性。柬埔寨“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在老撾,在Don Sahong修建水壩的提議與Siphandone家族的利益密切相關,老撾南部對Siphandone家族來說實際上是一個封地。 在所有擬議的水壩地點中,Don Sahong 是在漁業知識方面研究最多的,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說,計劃中的水壩將對魚類全年通過 Hou Sahong 航道的洄游系統造成嚴重破壞。這發生在上游和下游兩個方向。

面對中國大壩和為河流下游段擬建的大壩所構成的威脅,目前沒有任何機構能夠授權或控制個別國家選擇在其湄公河段做什麼。 1995 年建立湄公河委員會(MRC)的協議不包括中國或緬甸,儘管後者的缺席並不重要,但中國不是湄公河委員會成員的事實突顯了該機構的弱點。 無論如何,湄公河委員會成員對維護湄公河可持續性的承諾並沒有超越他們對國家自身利益的基本承諾。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老撾政府就擬建的 Don Sahong 大壩採取的方式。 在考慮建造大壩的至少兩年時間裡,沒有與柬埔寨協商。 同樣,就可以判斷而言,柬埔寨對可能在桑博爾建造大壩的考慮是在沒有與老撾或越南政府協商的情況下進行的。

目前最大的希望是柬埔寨和老撾政府都將放棄他們對桑博爾和唐薩洪的計劃。 如果他們不這樣做,湄公河作為重要食物來源的未來,無論是通過漁業還是農業,都將處於嚴重危險之中。 在撰寫本文時,老撾和柬埔寨政府的意圖仍不確定。

鑑於與河流流經地區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相關的擔憂,對中國和 LMB 的水壩的擔憂變得更加重要。 研究表明,湄公河未來的生態健康將面臨一系列挑戰。 直到最近,對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的擔憂往往集中在冰川規模的持續縮小上,這些冰川的泉水來自喜馬拉雅山脈,並且由於融雪而形成。 但是,儘管毫無疑問,供給湄公河的冰川規模正在縮小,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對河流健康的更直接嚴重威脅將來自海平面變化,特別是隨著水位上升可能開始淹沒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 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威脅將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另一個預測發展的影響——降水量大幅增加導致雨季洪水氾濫——目前尚不清楚。 但研究表明降水量大幅增加,這可能導致未來洪水大幅增加,最早可能在 2030 年。

與本文中概述的悲觀觀點相反,也許最好的希望是,一旦嚴重後果開始變得明顯,可以提供建議來減輕正在發生的事態發展的最壞影響。 曾經適合寫風險的地方,在評估湄公河的未來時,現在是時候寫對湄公河下游所有國家當前和至關重要的作用的根本威脅了。

米爾頓·奧斯本(Milton Osborne) 自1959 年被派往澳大利亞駐金邊大使館以來,一直與東南亞地區結下不解之緣。畢業於悉尼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他的職業生涯幾乎平分在政府服務和學術界,並曾擔任顧問致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 他著有十本有關東南亞歷史和政治的書籍,包括《湄公河:動蕩的過去,不確定的未來》(2006年)和《東南亞:歷史介紹》,即將出版第十版。

米爾頓·奧斯本(Milton Osborne)是洛伊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員,也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洲研究學院的兼職教授和客座研究員。

從這篇文章可以得到什麼:

  • In 1980 not only were there no dams on its course, but much of the river could not be used for sizeable, long-distance navigation because of the great barrier of the Khone Falls, located just above the border between Cambodia and Laos, and the repeated rapids and obstacles that marked its course in Laos and China.
  • Even before that date and with five dams commissioned China will be able to regulate the flow of the river, reducing the floods of the wet season and raising the level of the river during the dry.
  • Indeed, no exaggeration is involved in noting that the Mekong's overall physical configuration in 1980 was remarkably little changed from that existing when it was explored by the French Mekong Expedition that traveled painfully up the river from Vietnam's Mekong Delta to Jinghong in southern Yunnan in 1866 and 1867.

<

關於作者

琳達·霍恩霍爾茲

主編 eTurboNews 位於 eTN 總部。

分享給...